2025/04/11
圖、文/南海發展中心 李晴旭 音樂治療師
小潘是一位身形纖細、充滿文青氣息的青年,雖然他被診斷為極重度身心障礙者,但他的內在世界卻豐富且充滿韻律。我與他初次相遇於2020 年初的小團體音樂治療課程。當時,他身旁有一位建立深厚互信關係的主責教保員陪伴。然而,無法透過語言表達的小潘僅能依靠聲音與人溝通,他的眼神與肢體語言清楚地流露出對陌生人及環境的焦慮與戒備。這種本能的防備心,使得他在連續多堂療程中,面對我提出的互動邀請或自由音樂對話時,時常呈現被動的反應,需要主責教保員的陪伴與一再鼓勵,才能踏出參與的第一步。這讓我察覺到,小潘內在可能存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志。
隨著療程的推進,小潘對團體參與的焦慮逐漸緩和,從他的眼神與肢體語言可以感受到他的放鬆與適應。在療程中,他對我發出的指令或音樂邀約的回應意願也逐步提升。2021 年,小潘彷彿在音樂中甦醒,不僅在團體即興創作時展現更積極的投入,甚至在半即興合奏過程中流露出令人驚艷的自信與音樂表達能力。過去一年未曾顯現的音樂天賦,如今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小潘透過音樂展現自我,讓「樂音」與「節奏」成為他與世界對話的橋樑。這樣的轉變不僅打開了我與他的非語言溝通空間,他對環境中人、事、物的關注與自主參與意願也明顯提升。更讓我感動的是,2021 年的「音樂小潘」只是起點,在接下來的2022、2023、2024 年,他仍續進步,在音樂治療的參與中發光發熱。
2024 年12 月底,迎來與小潘最後一節團體療程。這四年的音樂治療歷程,不僅豐富了他的音樂表現與自信,他更發展出進階且獨特的個人音樂融入方式。如今,療程中的小潘已不再僅限於單純的樂器參與,而是展現出更深層的音樂思維與自主選擇能力,擁有良好節奏感的他,經常先專注聆聽團體演奏與半即興合奏的背景音樂,隨著音樂擺動身體的同時,也不忘翻動樂器籃,細細琢磨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樂器與方式來進入音樂。他的舉止,正展現出對音樂的邏輯性思考與「音樂自我選擇權」的實踐。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言:「音樂,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被理解的真正普遍性語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亦提及:「音樂能夠反映並喚醒人類的心靈狀態,比如溫柔、憤怒、勇氣、自我控制,甚至人們內心的陰暗面。」以小潘為例,當我們能在自由音樂互動歷程中嘗試自我突破的變得坦率與真誠,音樂必定會犒賞我們更多的勇氣、獎勵和鼓勵;在它的支持下,我們將能穩健的和內在自我進行更深層的對話,進而迎向那個始終向陽而立,等待被擁抱的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