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天主教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 > 光仁故事
:::

創作中的療癒力量 開啟心靈的旅程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1.png

文、圖/ 南海發展中心 林家禾 教保員

   進入教室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總是令人深深著迷。十位服務對象正專注地握著畫筆,使用各種不同的創作材料──輕質黏土、廣告顏料、保麗龍塊、拼貼紙張等,在畫紙上盡情揮灑著內心的色彩。這是南海發展中心與專業美術老師合作開設的創作休閒課程,自今年起已持續七個月。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裡,這堂課已悄悄成為服務對象們最期待的片刻。

   美術老師總是以溫和的語調,引導大家一步一步進入創作的氛圍。她經常鼓勵孩子們:「今天我們要透過味覺來表達色彩,不用擔心畫得好不好,也不需要模仿他人的創作,最重要的是享受創作的過程。」這樣的引導,讓大家逐漸放下「正確答案」的焦慮,開始嘗試用顏色和線條說出自己心裡的故事。

2.png

   當然,每位服務對象的性格不同,創作方式也各有差異。像是阿呈,因為害怕作品與美術老師的範本不同,在創作初期總是遲遲不敢下筆,甚至會焦急地觀察其他同儕的作品,或要求老師幫忙代畫。然而,這樣的猶豫雖然讓進度慢了一些,卻也是他面對自己內心不安的學習過程。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位服務對象阿燁。他對作品從不設限,不會擔心失敗,也不害怕與別人不同。每一次上課,他都勇敢地挑選鮮豔的色彩,大膽地塗抹、拼貼,在紙上盡情展現自我,充分發揮屬於自己的原創力與想像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堂課最後的分享環節。大家會輪流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雖然多數服務對象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但那份興奮與自豪卻清楚地寫在臉上。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句子:「這是我的畫!」就足以讓全場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情感。雖然課程主題相同,但透過他們的詮釋,展現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與故事。我們看見的,不僅是一幅幅畫作,更是一顆顆純真心靈的真實表達。

3.png

   美術課程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為身心障礙朋友們提供了一種「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對於不擅於口語表達的人來說,色彩、線條和形狀就是最誠實的語言。他們能透過創作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釋放壓力,也在過程中逐漸重建自信。課堂上的兩小時,成了服務對象們一週裡最期待的時光。幾乎每天,他們都會迫不及待地詢問:「這個星期四下午,美術老師會來上課嗎?」這份殷切的期待,正好說明了課程帶給他們的喜悅與力量。

   身為美術活動的協同者,在陪伴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美術課程的價值不在於作品的完美,而在於創作本身所帶來的療癒與成長。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故事;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勇敢的自我表達。從一開始的不安、模仿,到後來敢於下筆、樂於分享,這些微小卻確實的變化,都象徵著他們內心世界的突破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