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天主教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 > 光仁故事 > 無依身障兒的守護者 臺北市快樂之家
:::

無依身障兒的守護者 臺北市快樂之家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47681.jpg

文 / 財團法人天主教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

   因為「放不下」曾在育仁兒童發展中心 ( 簡稱小育仁 ) 接受早期療育的孩子,黃淑寬主任和教保組長何秀婷老師運用「精進及擴充兒少家外安置資源」,推展一項台灣特殊 (身障) 兒少的社區居住服務。這個服務將運用小育仁樓上的閒置空間,做為類似家庭的生活場域,支持兩位身障青少年居住在這裡,白天和一般人一樣上學和交朋友,晚上回到這個屬於他們的家,由教保員、護理師和督導提供起居的協助以及融合在社區生活的安排。

   每個孩子都會想要住在自己家裡,跟家人一起生活,這兩位青少年為什麼會需要這樣的支持?故事要從 11 年前說起。某天一對未滿兩歲的小兄弟來到小育仁,他們都有腦性麻痺、視力障礙等發展遲緩問題,然而帶他們前來的不是父母而是兩位阿姨,其中一位還是無血緣關係的阿姨,黃主任和團隊評估後,知道小兄弟確實需要早期療育介入,家庭的支持雖然有熱心的阿姨們,可能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不 過早期療育不能等,還是趕快協助家屬應辦事項,讓小兄弟順利進入小育仁。

   哥哥肢體限制較多需輪椅輔助,但理解力強,會有自己的主張,弟弟可以使用助行器行走,很活潑,但理解能力比哥 哥弱一些,但視力好一些,兩位醫療的需求都不少,小育仁團隊幫他們安排到馬偕醫院接受整體評估和治療,幾次就醫之後,有一天接到醫師的請託,希望老師前來幫忙,原來熱心的阿姨們和醫師的溝通有困難,黃主任回憶起第一次陪同去就醫,兩位阿姨一路上幫忙開路的熱鬧情形,笑說自己難得當 VIP,只是場景發生在馬偕醫院裡。就醫的問題解決, 從小育仁銜接到家裡的日常照護漸漸上軌道,兩兄弟循序漸進的復健和訓練,行動和溝通能力提升了,在團隊評估後陸 續轉銜進入一般小學融合,穩定就學後,早療服務就結案了。沒想到過了一年再次接到來電,是照護兩兄弟的外籍看護打來的,因為孩子的父母突然失聯,他們已經一個月沒領到薪水,食物也快吃完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小育仁團隊急忙聯繫社會局,還好在外籍看護的照顧下,孩子們很安全,也沒有感到恐懼,社會局緊急將他們安置到 一個外縣市的全日型機構,孩子有住的地方,有專業人力支持,黃主任鬆了口氣,不過一想到他們可能沒有家人去關心, 就又忍不住去探視,才發現因該機構人力不足,沒有辦法接送他們上下學,小兄弟已經輟學一段時間,黃主任和何老師很憂心,他們這麼小,卻只能整天在機構裡生活,而且他們是喜歡上學的,於是主動跟機構商量,由他們擔負起接送上下學任務,每天兩人不辭辛勞提早去接送再回到小育仁工作,自己沒空就由家人當志工協助,就這樣持續 6 個月,直到 小兄弟轉銜回台北市另一個全日型機構,由機構無障礙公務車接送他們至附近小學就學。黃主任和何老師依然會利用假日去探視,幫他們買些吃的用的東西,帶他們出去走走。哥哥出外有時上洗手間會請他們在外面等,有時會請求陪他一起,黃主任說,可能因視力不好,較沒有安全感,行動不便需要許多支持,但黃主任和何老師也不以為苦,把兩兄弟當自己孩子一樣看待。

   今年長期支持及倡議障礙者社區居住權的楊瑞玲督導從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得知此事,便積極和光仁團隊討論如何促成兩兄弟能走出機構邁向社區,感謝衛福部以強化社安網第二期計畫中的「精進及擴充兒少家外安置資源」提供相關補助,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提供每月所需的生活津貼,小兄弟回歸社區生活的路順利開展。楊督導每次聆聽黃主任分享她們與兄弟倆互動的小故事,總是既感動又心疼,黃主任總笑說她和何老師沒結婚,兄弟倆就是她們的家累,要支持身障者在社區居住和生活,尤其是無依的服務對象,可說是 365 天全年無休的工作,對社福組織和實務工作者來說會有很多的擔憂, 而黃主任她們想的卻是兄弟倆搬過來後,要帶他們去哪裡玩,員工旅遊也要帶上他們…等等充滿希望與喜樂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