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天主教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 > 光仁故事 > 在地安老 從心出發
:::

在地安老 從心出發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0902.png

「主任、社工,如果連我都走了,誰來照顧我的孩子?」在機構服務時,往年我們都會與家長討論每年度的服務計畫,而這是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尤其是面對服務對象與照顧者『雙重老化』所衍生的照顧需求;一起變老,卻一點都不好?這是我們急需面對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將老化定義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的組織和功能產生自然改變的過程。老化對於生物來說是一個自然而不可避免的過程,常見的生理變化如:肌肉質量和骨密度減少、認知功能下降和慢性病風險增加等。台灣已於107年3月邁入高齡社會,推估至11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使得老化的照顧需求提升。又因家庭的照顧功能逐漸式微,個人與家庭的照顧壓力日重,進而衍生社會與經濟問題。

 

   面對社會結構改變迫在眉睫,在光仁服務身心障礙的機構中也常聽見:「機構內越來越多中高齡的服務對象,誰來照顧?」、「面對雙重老化的家庭與服務對象,要如何減輕照顧壓力?」、「家庭已經沒有經濟來源了,哪裡有資源可以申請?」、「他的兄弟姐妹都有家庭了,也無法再照顧他了。」、「家人一個一個離世,只剩他一個怎麼辦?」、「如何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態?」…這些聲音彷彿濃縮了所有的老化議題於機構內,高密度的支持服務更是工作人員時常得要去面對與處理的日常。

 

   國外學者Lifshitz & Merrick於2003年以及國內學者王國羽教授於2007年皆有提出心智障礙者約在40~45歲間便會開始出現與一般老年人口類似的健康問題與需求,例如:動作遲緩、容易感到疲累;開始會有慢性疾病出現,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精神疾病…;認知與行為改變,如癡呆(Webber et al., 2010)。根據衛福部在2023年統計,全台大約有120萬名身心障礙者,其中45歲以上便有95萬,已佔79%。而在光仁的成人機構約莫有150位服務對象,其中40歲以上約有60位,佔服務近四成。

 

   而為提供邁入老化之服務對象更適切的服務,近年來,光仁已陸續在設施設備上,添購預防老化所需之體適能運動及復健治療器材,環境也進一步改善防滑扶手、加裝感應式照明裝置與免治馬桶;並尋求營養師進行評估,擬定專屬的餐飲計畫;與合作醫療單位每年二次進行口腔照護;同時,透過音樂治療針對老化的服務對象做懷舊課程;並透過健康及老化評估表單,掌握服務對象的健康情形,以期提早發現異常狀態。然而,老化服務還需更廣泛並深入的支持,期盼透過老化服務經費之募集,加深以下服務:

  • 辦理老化議題之課程:提供工作人員進修老化服務相關課程(如:信託監察人、病人自主預立醫療、生命教育、悲傷輔導、臨終關懷),並提供照顧者相關知識、技能(如:疾病管理、情緒支持等),及紓壓團體,以減輕其照顧負擔,並提供相關福利資訊(如:法規、信託、監護宣告、預立醫療、註記、復康巴士、長照資源)。
  • 提供專業治療與訓練:透過專業的治療與輔療(如:體適能、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園藝輔療、戲劇治療、心理諮商、職能與物理治療。),維持或增進服務對象體能,延緩身體機能及認知老化,緩和其情緒,降低嚴重情緒行為問題。
  • 健康管理與照護技巧:採跨領域的多專業合作模式,來進行健康檢查。由家醫科醫師至單位駐點進行理學檢查,並由護理師、營養師個別評估及建議,視需求安排個別諮詢及會談。                       
  • 心理支持與情緒管理:支持工作人員、家庭照顧者及服務對象的心理量能,以期現階段轉換的過程適應上更加穩定順暢。

 

   在面對服務對象老化的服務上,我們不僅提供日常的陪伴與照護,還期待能針對老化議題給予相對應之服務。但專業人力的投入以及老化專業設備、教育訓練以及技能養成,常因經費不足而窒礙難行。即便如此,機構內仍處處可見願意長時間陪伴與服務的社工與教保員們,若能有更多的資源支持,相信不只服務量能提升、對於服務對象及其家庭更將受益匪淺。請支持【老化無礙❤️在地安老】身障者老化服務計畫 經費募集,推動在地安老、讓照顧的路上更安心。